“十三五”規劃水利工作總覽
“十三五”規劃水利工作總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摘編
第一篇 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發展理念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章 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穩定增長,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節能環保水平明顯提升。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依然廣闊,但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要求更加緊迫。農業基礎依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空間開發粗放低效,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第三章 主要目標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章 發展理念
●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第三篇 構建發展新體制
第十三章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第二節 推進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全面推行居民階梯水價。
第十五章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第三節 改革和完善稅費制度
●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逐步擴大征稅范圍。
第四篇 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十八章 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水平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第二節 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提高水產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
第五節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重點在地下水漏斗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在重點灌區全面開展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推廣旱作農業。在南疆葉爾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嚴重缺水區域,實施專項節水行動計劃。
第十九章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三節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培育壯大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和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專業化、規模化服務。
第二十一章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第五篇 優化現代產業體系
第二十二章 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第七篇 構筑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第三十章 建設現代能源體系
第一節 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統籌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以重要流域龍頭水電站建設為重點,科學開發西南水電資源。積極開發沿海潮汐能資源。
第三十一章 強化水安全保障
●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推進水資源科學開發、合理調配、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 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科學論證、穩步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河湖水系連通骨干工程和重點水源等工程建設,統籌加強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構筑多水源互聯互調、安全可靠的城鄉區域用水保障網。
●因地制宜實施抗旱水源工程,加強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建設。
●科學開發利用地表水及各類非常規水源,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
●推進江河流域系統整治,維持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增強保水儲水能力。
●科學實施跨界河流開發治理,深化與周邊國家跨界水合作。
第二節 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加強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樞紐和蓄滯洪區建設。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推進重點海堤達標建設。
●加強氣象水文監測和雨情水情預報,強化洪水風險管理,提高防洪減災水平。
第八篇 推進新型城鎮化
第三十四章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第一節 加快新型城市建設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綠色城市。
●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
第二節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城市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加強市政管網等地下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
●加強城市防洪防澇與調蓄、公園綠地等生態設施建設,支持海綿城市發展。
●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
第三十六章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第二節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科學規劃農田保護、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
●加快農村飲水、消防等設施改造。
●開展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
第三節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網絡,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生態環保設施城鄉統一布局建設。
第九篇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十七章 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培育壯大沿江沿線城市群和都市圈增長極。
●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鄱陽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漢江、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第四節 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促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加快發展。
第五節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全流域的協調協作。
●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
第三十八章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第四節 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聯合開展河流、湖泊、海域污染治理。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分區管理,建設永定河等生態廊道。
●加大京津保地區營造林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濕地恢復力度。
●共建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生態涵養區。
第三十九章 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第一節 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
●推進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長江干流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平。
●基本實現干支流沿線城鎮污水垃圾全收集全處理。
●妥善處理好江河湖泊關系,提升調蓄能力,加強生態保護。
●統籌規劃沿江工業與港口岸線、過江通道岸線、取排水口岸線。
●推進長江上中游水庫群聯合調度。
●加強流域磷礦及磷化工污染治理。
●實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加強長江流域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加強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
●設立長江濕地保護基金。
●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建立生態保護和補償機制。
●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
第二節 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開展宜昌至安慶航道整治,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完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
第一節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
●加快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
●積極有序推進能源資源開發。
第四節 促進困難地區轉型發展
●加大生態嚴重退化地區修復治理力度,有序推進生態移民。
第四十一章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第四十三章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
第二節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全民節水行動計劃。
●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對水資源短缺地區實行更嚴格的產業準入、取用水定額控制。
●加快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改造,扎實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開展節水綜合改造示范。
●加強重點用水單位監管,鼓勵一水多用、優水優用、分質利用。
●建立水效標識制度,推廣節水技術和產品。
●加快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
●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第七節 建立健全資源高效利用機制
●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
●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
●健全節能、節水標準體系。
●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節能環保考核和獎勵機制,進一步擴大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
●組織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
第四十四章 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
第一節 深入實施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加強重點流域、海域綜合治理,嚴格保護良好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加強水質較差湖泊綜合治理與改善。
●推進水功能區分區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以上。
●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和綜合防治。
第二節 大力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
●沿海和匯入富營養化湖庫的河流沿線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總氮排放總量控制。
第四節 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改造,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達標運行,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
第四十五章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第一節 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保障重要河湖濕地及河口生態水位,保護修復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建立濕地保護制度。
第二節 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
●堅持源頭保護、系統恢復、綜合施策,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
●強化三江源等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
●加大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生態走廊、三峽庫區等區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
●支持甘肅生態安全屏障綜合示范區建設。
●完善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第四十七章 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風險防控體系,提升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能力,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第一節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落實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建立森林、草原、濕地總量管理制度。
●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財政支持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鉤機制。
●建立覆蓋資源開采、消耗、污染排放及資源性產品進出口等環節的綠色稅收體系。
●研究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實物量核算賬戶。
●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
●建立健全國家生態安全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定期對生態風險開展全面調查評估。
第四十八章 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第一節 擴大環保產品和服務供給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十三篇 全力實施脫貧攻堅
第五十七章 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第一節 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因地制宜解決貧困地區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
●加強貧困地區水利建設,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扶持貧困地區農村水電開發。
●加大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力度。
●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力度,支持貧困地區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加快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五十八章 完善脫貧攻堅支撐體系
第一節 強化政策保障
●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
●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享機制,使貧困地區更多分享開發收益。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六十章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第三節 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基本消除血吸蟲病危害。
●做好重點地方病防控工作。
第七節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做好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籌辦工作。
第十六篇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十七章 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第三節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杜絕破壞性開發和不當經營。
第十七篇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第七十二章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第一節 全面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強化供水、油氣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監控保衛。
第二節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全面提高抵御氣象、水旱等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完善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應急體系。
●健全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提高資源統籌利用水平。
●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制定應急救援社會化有償服務、物資裝備征用補償、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和傷亡撫恤等政策。
●廣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演練。
第七十三章 建立國家安全體系
第一節 健全國家安全保障體制機制
●制定實施資源等重點領域國家安全政策。
第三節 防范化解經濟安全風險
●提高能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
●健全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構建產品產能產地儲備相結合的國家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前景光明,任務繁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萬眾一心、艱苦奮斗,共同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
(來源:中國水利報)